19551028日,一位出生於富裕家庭的公子哥出事,在年少時期,外婆就極力鼓勵他應該要『聰明思考』,造就了一個聰明的大人物『比爾蓋茲』。他在哈佛二年級時,毅然決然休學去創業,公司初期名為『micro soft』,爾後更名為現在家喻戶曉的『microsoft』。

 

文章標籤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四五年前,這部電影上映,我完全沒有看影評跟大家的評分,就因為『周星馳』這三個字,我就肯買票進場了。這是看他十幾年電影中最儉樸的內容,沒有過多誇飾的演法、無俚頭鏡頭也少、內容充斥著下層階級希望兒女力爭上游的辛酸。當然,星爺嘛~電影當然還是有它的笑點在,整場在看的過程,幾乎大家安靜的很,沒有聽到任何批評的聲浪,到最後更是寂靜,因為親子之間的喪親之痛那一幕,讓大家數度紅了眼眶,我只記得全場拿起衛生紙拭淚的確實不少。當然,最後還是喜劇收場,但人生就是這樣失去的那一刻才瞭解…原來『失去的最痛』。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riority!這個詞我經常聽過,由於在五專就開始學習著電腦,因此種種課程中都聽過這個名詞,反正就是高優先權的先執行,大概就這麼一回事。離開學校之後,我幾乎跟這個名詞告別,只有在晚上跟假日的課堂上會再度跟同學講解著priority scheduling、priority queue…等等技術名詞。似乎,我忘了原來真正重要的是人生的優先權呢?

 

文章標籤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數據是否會引發出大的泡沫出來,這是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現在資訊業一頭熱的鑽進去討論Big data的議題。當然,我們就是要解決巨量儲存、巨量搜尋、巨量挖掘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做巨量分析。但問題來了,資訊人員的分析總是建構在data mining algoAI algo或用OLAP來分析探討資料。巨量資料下,分析演算法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讀』的能力。試想:若是一個醫療資訊庫,那具備解讀能力的絕對不會是從事資訊業的我們,而是具備專業知識的醫療團隊們;若是替製造業累積了上億比製成資料,一樣的看的懂得不會是建構big data的人們,而是那些具備專業製成know-how的人才有辦法解讀。這就是資訊業中喊的很熱的big data,一旦沒有跨業整合,其實這一切會變成只是做而做而已。很可能到最後回過頭來看,突然發現又跟data warehouse一樣當初都喊的很熱,但現在大公司真的有data warehouse又有幾間呢?這值得省思。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ting start!iPod+iTunes的模式是服務科學嗎?如果你覺得是,那…砍掉從練吧。上述只是一種創新模式,如此而已。但當經過觀察後我發現了,iPod+iTunes store、iPhone+app store、i系列產品+iCloud這些成功模式都是有:好的硬體載具+良好的應用平台,加上外界的內容廠商投入,形成了產銷平衡的生態系,這就是apple成功的service model,這是我經過觀察、假設、實驗後所瞭解到創新服務的設計模式,此一過程謂之『服務科學』。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灣的軟體產業投入也超過八年了,說短不短、長不長。但倒是有一些體悟,我在職場中前半段是個工程師,在此階段我總是覺得才能非常重要,有些人真的天生就是coding天才,其他人解不掉的他總能解掉。這種人在台灣還不少,而現在多數人稱之為內地的大陸,擁有的coding天才比我們更多。試想,以前破解版總是繁體中文版,現在都是我們去大陸下載簡體版的破解軟體,就可以知道對程式瞭解的深度,對岸不會比我們來的差。但自從轉任帶團隊的任務之後,我慢慢發現:軟體業不能盛行不是做不起來,而是缺『志在於此產業的伙伴』共同打拼。若你非常熱愛寫程式,或很會寫程式,這篇 po文提供你好好思考一番。

 

文章標籤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

最近在書局,買了本名為『看不見的設計』一書。老實說沒有太多原因,純粹想看看建築設計的思考觀點。光是他的副標就夠吸引我了:一庭一禪機、一心一設計。這幾天無聊拿幾翻翻,沒想到給我許多新的設計思維,或許以後的工作領域中可以加以活用也說不定。箇中有些不錯的設計概念,我試著融入我自己的想法,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文章標籤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各位同學,現在正處於考試的季節,我知道到大家正汲汲營營努力讀書,這是件好事,但再追求好的結果、好的名聲。千萬別忘了:『god doesn’t count!』上帝擁有無限的智慧他並不需要去計算『你的位階』、『你的資產』、『你的戰功』或許他是用你到底利用他帶給你的才能幫助過了多少人~你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呢?

在成功的企業都有失敗的一天,在好的產品總有退潮的一天。因為人的智慧有限,當成功來臨時我們只能看著數據來度量明天、下個月、來年等日子會不會再更好,當你越成功總是會將目光放的更短,畢竟我們並非上帝,能做的有限,在一個好的企業內,大家都努力做著自己分內的工作,但為何依舊會失敗,原因無他因為我們會非常專注在我們所認知的崗位當中,而對更新的方式、改革、變更感到驚慌,更甚會拿很多藉口來搪塞,故此久而久之將被另一個企業所取代。我舉個例子,15年前大家夢想的手機叫做moto.;過了5年後Nokia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正式打敗了moto.,因為手機已經人手一支了,Nokia結合了音樂的年輕化徹底打入了年輕人的市場;再者,時間來到3年前,Nokia徹底被iPhone打掛,原因無他:年輕不再是唯一的訴求,大家要的是精品化跟steve jobs給予的神話。但相信我這一切總會過去的!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嗑書是種折磨?我總是那麼認為,至少在30歲之前很少動搖過大約六年前,有天朋友介紹我看一本書名叫『Head First Design Pattern我隔了好久才買來看,翻開來我傻了,原來書可以這麼有趣把我認知上的偏差導正過來,對我而言他給了我工作後續很大的啟發,這本書目前還一直放在我的桌上因為是它啟發我領悟到『閱讀的力量』。讓我最易想不到的是:我竟然主動捨起,這折騰我15年的物品,這物品只有一字名曰『書』。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就我而言,總共讀了9年的資管所。從五專、二技到研究所,不管作業系統、資料結構、基本計概、程式語言(basiccobolpascalC++CJava…課程都有開過)、資料庫、高等資料庫…上述專業科目,我可說是上的琳瑯滿目。但老實說從1624歲當中,我一直不曉得我念這些東西要幹嘛。另外,就算念也只是背印象中期中考前背、期末考背、考二技背、考研究所背。我從來不覺得這些東西能幫上什麼忙但這一切直到我出社會工作,又邊兼顧著上課許多原理在有意無意間連結了起來,瞬間我才知道原來理論不是沒有用處,而是我一直沒有看透他而已~以下我舉幾個例子稍做說明: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