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記得家計不好,我常看到其他人在玩紅白機的任天堂,每天總吵著我媽鬧著:我也要一台。後來國小考了幾次第一名後,媽媽拗不過我,把辛辛苦苦存的錢載著我去好幾家店比價錢,一直跟店家殺價,後來實際購買價格今也20年了,老實說我也忘了,只記得約要三千多塊。當然只有主機哪行,一定要在買買幾張遊戲卡帶才可以,這一片卡帶又是幾百塊不等。這段話不是在表現我家有多苦,你可以想想,現在的你只要有一台電腦,一條網路線,可以做多少事情:聽歌、看MV、抓電影、申請dropboxgoogle mailfb、申請免費的app完遊戲真的是數不清,重點是以上這一切全都『免費』。我一直在思考,當年光要玩個打坦克、三國誌之類的遊戲都得等個半死,而現在就算日子在苦的家中有台電腦、一條網路的人,普及率應該超過89成不為過吧,試想十年前要享用著現在這些免費的服務,是多麼昂貴的事情。但多數人其實還覺得自己需要更多錢,因為不夠用。想想,若跟十年前的人相比,其實我們富有的很,只是變的貪婪了而已。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個天才做事,會讓人靜靜的欣賞。例如:畢卡索的畫、蕭邦的琴聲、達文西的哲理、尼采的文學。上述這些天才其作品,就算隔了幾個世紀依舊雋永。但有時一群天才聚在一起,反而會帶來了完美的風暴。就以華爾街為例吧,次貸風暴就是在這群天才的手中拉拔出來的。為什麼一群人做決策時,會形成這樣的群體迷思呢?我想原因就在於,當他們一踏入公司,他們都很清楚:『公司有獲利,自己才有錢賺』,此時能證明這個團隊優秀與否的,就是獲利能力。加上團隊的互相激勵下,其實一個個的天才,無意間忘了他們是從努力工作變成了全球最貪婪的野獸。是華爾街給了他們無上的光環,也是華爾街這招牌蒙蔽了他們的道德感。你的天賦如果沒有用對地方,傷害的可能是全世界的人,以下就拿次貸風暴當例子吧。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發現澳大利亞之前,歐洲人總認為著:天鵝是白色的。他們習慣用黑天鵝來比喻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這個比喻直到澳大利亞這遼闊的大地被世人發現後,一隻隻的黑天鵝真實的在他們眼前出現,進而擊潰了他們長久以來的看法。往後,黑天鵝這字眼常用來意涵: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而這意料之外的事見卻又改變了一切,這就是所謂的『黑天鵝理論』。有時候面對人們根深蒂固的想法,出現了完全意想不到的情節時,往往難以被接受,這就是黑天鵝的宿命。但換個角度想,若想要給世人最大的震撼,有時你勢必得像個『黑天鵝』!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將劉逸世界的文章整理了一下,76~150篇。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了賈伯斯生前被採訪的影片。我想大家從我之前的文章都知道我個人很欣賞賈伯斯,而在課堂中也數落了微軟不下數十回有了。但今天,下課時,騎著車回家,突然想到如果沒有微軟?我能有今天的電腦知識嗎?一個窮苦的家庭買的起當年一台要十幾萬的麥金塔電腦嗎?我想了想答案很快浮現在我的心中,我開始覺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微軟其實有它的偉大之處,至少他庇蔭了我這個在窮苦家庭長大的小孩,讓我媽至少買的起當年的第一台電腦。當有錢有閒時誰不想要品味?但如果大家都能用的起、買的起、學的起有品味的東西這東西還有品味嗎?東西不都是比較出來的而已?好多的問號就這樣在我的心中浮起,打破了很多我之間根深蒂固的想法。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彎的城際公路,貫穿南北二地的乃是綿延無際的台3線。

打情罵俏、雞同鴨講、胡言亂語總是來至於異地而處的電話線。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年初一,去拜拜後,回家就是跟家人聚在一起不斷的看電影。剛看了評價很高的少年pi。一開始,我個人是覺得有點乏味(純粹是個人口味問題),中段後就整個緊湊多了,在一個人與幾隻動物間的相處,到後來只剩下pi跟老虎於船上。我想是個非常不可思議的情境,當然越不可能的事情,才能成為『故事』囉~如果換成是兩個人在船上,那就沒意思多了。另外,當然也多了一份省思:當在絕望中如果是你,是否希望剩下那隻老虎來當心靈上的支柱;相同的,老虎呢!或許李安也在刻畫『很多兇殘是人類給予的刻板映象,他們也有脆弱的一面』,我想在大海茫茫中,它的心靈鐵定沒有pi好受,因此他更需要一個依靠。電影就在這樣的強烈對比下,持續發展,看完後有了下面的感想有興趣的不妨看看。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都可以這句話是我在產業界中常聽到的話。無論做什麼,每間軟體廠商總會說這我麼有做,這個可以、那個可以、沒問題、交給我們就對了。從一個小到20萬的專案,大到1000萬以上的專案都可以做,真是厲害。印象中剛出社會的我,也常去客戶那邊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說了不少這樣的話,為的就是要拿到案子,但其實『什麼都可以,背後其實代表了:什麼都不可以』。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談設計模式的過程中,我就假定讀者已經熟知物件導向的四大特色了,若有不熟之處,可能在麻煩先看看手邊的OO書籍,或者我先前所寫的物件導向相關文章(抽象化、封裝、繼承、多行)所謂策略模式其實就是把『變動的部分淬取出來,加以封裝』。有何好處呢?其一,使得往後在執行過程可以彈性使用之;其二,之後的演算法變動、擴充、增減對外界的影響不大。

策略模式:說穿了還是封裝,只是封裝的更有設計感。其實採用策略模式就是希望在日後的維護能更有彈性,調整時對其他類別的影響幅度竟可能降低。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at’s the design pattern物件導向中有很多的重要特色,諸如資料抽象化、封裝、繼承與多型等。由這幾個元素可以組成千變萬化的設計方法。所謂的design pattern其實就是經歷多人長時間從事物件導向設計的過程中,遇到同質的問題找出了特定的設計方法;簡單來說:就是集結眾人的經驗來幫助你解決一棘手的問題,避免開發者陷入日後系統維護的窘境,這就是設計模式的效用。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