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科學中,有門叫做資料結構的專業科目,當中有一個專有名詞稱為『佇列(Queue)』,其概念如下:資料會具備先進先出的概念(FIFO,First-In First-out),越早進去的資料越找輸出。如果將當今的社會來做對比,目前的經濟資源有限,而大量的資源被早期的進入者所佔據了,由於先進先出的情況存在,所以好的位置早被先進者,也就是前一波的嬰兒潮世代的人所佔據了,這種現象我把他稱之為滯留性佇列經濟,且看在此世界中年輕的你將面臨多少挑戰。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國內有大批的資訊管理、資訊工程、資訊科學、資訊傳播、資訊xx的系所,嗯嗯~我想該回歸基本面,既然叫做資訊,那我們懂得資訊是什麼嗎?一直以來我們總把會電腦的人才就稱為資訊人,只要你是在IT產業的,人家問你做什麼你總是回答資訊業。我突然覺得大家有必要認識你口中常提到的『資訊』這兩個字。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ry…catch…finally是在C++Java中常用的例外錯誤,簡單來說就是當try的區塊發生了例外的情況,就會發出例外;接著由catch將之捕捉並加以處理;最後,無論trycatch結束會執行finally應該得做的事情。突然間,我發現原來try…catch…finally其實隱藏了一些人生哲學於此,有興趣的不妨聽聽囉!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灣,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洋化,一樣東洋、一下西洋,我們從小總羨慕著別人會說英文,羨慕美國,羨慕歐歐,羨慕日本,現在韓流來襲也羨慕起了韓國。我真不曉得哪一天我們會開始羨慕起中國。奇怪,在羨慕的世界中,我們總喜歡當著主詞其實,你應該設法在羨慕這動詞中從主詞走向受詞。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針對上一篇文章的數據,下列是我的分析與看法,希望不要引起太多舌戰,但可以有更中肯的討論,都很歡迎接受。基本上我在補習班也上了快8~10年的課了,我總覺得現在好多學生是為了升學而升學,不是在數落學生,而是有時候細心想想也替同學覺得很可惜,大環境把大夥逼到絕路,一定要考大學、一定要考研究所、一定要考...xxx。我總覺得補習不是壞事,而且以我所認識的很多補習班的老師真的可以給同學課堂上更好、更多的思維跟理念,所以一直在討論為什麼學生需要補習,這應該不能歸咎於考試制度,是學校自己培養到學生需要來補習班增加他們的實力。而從另一方面,其實我也一直希望讓同學物超所值,我想我帶給同學的業界思維跟新的思考模式說不定比學校受用也很難說。

回歸正題,說說數據給我的省思。現在的大學錄取率90%,老實說實在還是太高了,而且在台灣真的有那麼多大學生是喜歡念這些專業知識而念嗎?還是因為大環境跟隔壁鄰居的比較文化以及政府的教育灑錢制度下所哄抬出來的供過於求的學校及學院,造成大家好像以要經濟上沒有壓力下一定要念到大學。這真的有點可悲~因為身處台灣如果你不喜歡唸書,也是要忍耐四年到大學畢業為止...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登記志願人數7萬3728人,錄取人數6萬6683人,錄取率90.44%,創5年新低。
2011年台灣人均GDP是20101美元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多人看到apple的勝利認為是利多,我總覺得是利空。如果我是apple,當穩座地一的銷售寶座時,在此時去用專利戰打三星跟HTC,個人到時覺得不妥。一方面是氣度的問題,一定要打到趴為止,我還很少聽到LV每天在打對手的,會失去了精品的意義跟價值。精品是不跟風的,另外應該也不怕人跟風才對,因為其訴求更多在於內在的設計美感跟文化涵養。

但Apple現在走的路,已經離精品有點遠了,當他變成手機的霸主時,我怕會跟軟體的微軟越來越趨一致,至於當下的高股價沒有任何的意義,想當初微軟的股價也不低囉!我本身並不是非蘋陣營的人,甚至很佩服steve jobs這位apple已故領導者。本篇只是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待,當apple贏了全球的專利,制裁了全部的廠商後,這無形之中是在點一把火給自己玩...有興趣可以看看我推論的思路邏輯。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無疆界的社會網絡中,是快速的溝通、交流與便利合作,但其背後也隱藏著各國、各學者甚或各書籍一直在討論的全球化競爭。在面對全球人才的挑戰下,創新、創意這類的口號不絕於耳,但靜下新來思考吧~想想你現在從小到大培養出來得思考路線到底是:分聚斂性思考還是擴散性思考居多,而在講究創意的社會中擴散性思考是你該積極培養的另一個思考邏輯主線!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很久以前有一本書叫做getting a plan B,當中主要是在談創業的過程,不要死守著一條線,在相同的一個願景下,應該能快速根據現況改變策略.當你在執行A計畫時,而心中同時擁有著B計畫,我想是一個滿不錯的方式.一方面做起事來也比較安心,不用擔心一旦考慮不周就全盤皆墨;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策略的運用更加靈活避免劃地自限的窘境發生.想要輕鬆的擁有plan B請善用類比就對了.

類比吧...這是一種水平思考的技能。我想在思考的過程有分為水平跟垂直思考,水平就是用不同性質的產品或服務的概念與特性,將之套用在不同領域中。舉例來說,我喜歡用衣服來比喻成終端設備、而將身體比喻成是資料,藉由這樣的概念型塑之後,就可以開始思考端應該要往那個方向走,既然端未來如同衣服,那現在的服飾業中最紅的當然就是ZARA、H&M、GAP...等。所以從中可以得知使用者在未來應該會期望甚麼樣的端出現,這種平移式的思考模式就是水平思考。而垂直思考,著重再深入,我建議是先做水平思考來從異業撞擊出新思維,在從本業中做垂直思考把問題進一步釐清並依此做設計與研發突破。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0266-1-1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