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上一篇文章的數據,下列是我的分析與看法,希望不要引起太多舌戰,但可以有更中肯的討論,都很歡迎接受。基本上我在補習班也上了快8~10年的課了,我總覺得現在好多學生是為了升學而升學,不是在數落學生,而是有時候細心想想也替同學覺得很可惜,大環境把大夥逼到絕路,一定要考大學、一定要考研究所、一定要考...xxx。我總覺得補習不是壞事,而且以我所認識的很多補習班的老師真的可以給同學課堂上更好、更多的思維跟理念,所以一直在討論為什麼學生需要補習,這應該不能歸咎於考試制度,是學校自己培養到學生需要來補習班增加他們的實力。而從另一方面,其實我也一直希望讓同學物超所值,我想我帶給同學的業界思維跟新的思考模式說不定比學校受用也很難說。

回歸正題,說說數據給我的省思。現在的大學錄取率90%,老實說實在還是太高了,而且在台灣真的有那麼多大學生是喜歡念這些專業知識而念嗎?還是因為大環境跟隔壁鄰居的比較文化以及政府的教育灑錢制度下所哄抬出來的供過於求的學校及學院,造成大家好像以要經濟上沒有壓力下一定要念到大學。這真的有點可悲~因為身處台灣如果你不喜歡唸書,也是要忍耐四年到大學畢業為止...

普及的大學教育制度下,造成的是『不喜歡唸書的人,卻成了下等人』。試想,如果一個人真的不喜歡唸書,為何一定要念大學,而念了四年的大學之後也來到22歲了,此時叫他們去追求夢想他們也不太敢了,因為這是一種機會成本的陷阱,當你已經多花了四年學習,一方面年紀也有了、一方面也花了錢下去念了,總會有點心態一定要往這產業求發展,從中賺錢回來的補償心態。有人一直在問台灣為什麼那麼缺乏創意跟創業的勇氣,我想這是一大關鍵點。

如果台灣能減少30%不想念書的人,讓他們瞭解不唸書不是異類,不讀大學跟成功與否沒有太多關係,那我想這種文化驅使下,約有三成的人會放棄念大學,因為如果一心想學鋼琴的,到底為什麼要學微積分?一心想要做好一個室內裝潢人員,為什麼要學管理學?有些人想從事水電工,那為什麼在社會的價值觀認為這個是下等人的工作?太多的價值觀扭曲造成了大家都不敢照著自己的意志去選擇所要的職業。如果沒有讀大學的這些人,好好像以前的工匠去拜師學藝,勢必可以學到很好的工匠技藝,這是非常值錢的,一個好的油漆工也不是太便宜就能請到呢、另外別忘了法拉利的許多機構也是由手工打造,這種需要天才級的手感,是校園培養不出來的另外一種實戰經驗與長期的工作累積下的手法。上述的手法就如同魔術一般,想想劉謙會成本會計嗎?他光靠手法還不是上了央視。台灣的大學普及化會造成這一類的人才稀少,而此時手法跟技藝變的不靈活,而且更可憐的是這群人本來或許就不喜歡唸書,這大學的四年不只埋沒了他們的才能也讓他們變成了成績不好的『下等人』,他們其實只是...不喜歡唸書而已,或許讓他們從18歲開始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年輕的他們會更敢放手一搏。

台灣這麼愛看數據那我就談談囉。99年度大學畢業生是227174人,如果30%不喜歡唸書的如上述真的不進大學,所以馬上有227174中的30%約68000人可以找一點出社會,而如果以四年來看,從18~21共四年間每年因為都多出68000人,所以4年下來就是4 x 68000約為27萬人,那多出來這些人之後台灣還會缺工嗎?缺工還是要從整體的社會跟教育制度來看吧,有時候一個點打破了不就沒事了,而不是每天在想要引進外勞...這都是治標不治本而已。此外,剛說的沒唸大學的4年共27萬人,若平均薪資我們估的比22k高一點就好,若為25k,那就是27萬 x 2.5萬這樣也67.5億了,如果他們在跟研究所的比,等他們到研究所時有些工作六年後說不定平均薪資可以來到三級跳,畢竟已經從學徒來到出師的階段了,這時或許平均薪資已經拉高到30或35k都有可能了。如果以30k來算,從18~23歲這六年累積的人是6 x 68000 = 40萬人左右。而40萬人的平均薪資如果來到30k,那就有120億的產值。而以台灣的儲蓄率約30%,那會有84億的錢再度流入市場創造出新的產值。如果以超額儲蓄率8.6%來看,那其實會流到市面的超過100億,這種活水是每年都會創造出來的。另外一個值化的效益會變成台灣除了研究人員,另一種工匠藝術將會更加的興盛,或許許多的手工創意用品還可以利用雲端的低成本來達到『全球接單,在地製造』的效果。

除了3成不想讀書的,另外應該有兩成是想要走更專精的技職體系,在此他們能學到真的跟企業直接連結的相關知識跟技能。出去之後能對企業產生直接性的幫助,也因為如此會有更高的薪水等著他們,畢竟在學的四年已經跟那家企業或跟許多同質性的企業合作了四年了,這樣的無縫接軌無形中也解決了許多企業的痛點。對於中小企業也可以採取唸書的認養制度,如此一方面可以降低教育補助,也可以減低就讀者自己的花費,對企業則是可以獲得穩定的人才來源...這是一種三贏的機制,而這個機制下會有許多正面的循環如同雪球般越滾越大。而他們一開始出去的時候也已經是自信滿滿了,不用那麼害怕未來的出路,這樣對於比較貧窮的家庭無形中也是一種幫助,對社會的安定也能走向正面發展的道路。

如此剩下五成的人念大學,所以共11萬人上下,由於讀這種理論的人數變少,所以可以採用更菁英式的教學或實質研究,深入的研發將有助於大學生真的能培養出獨立的研究能量,而因為過濾掉素質不齊的人員,會使的大學的整體素質提升,如此一開始出去時,企業所需要的初步研發人力才會更佳可靠,相對的由於供需的平衡化下,慢慢的大學生的窮忙族會變少,22k將遠離他們,或許可以來到30k也說不定。若其中我們只讓兩成的人可以繼續攻讀研究所(其實我覺得甚至更少才對。老實說一群只會研究跟寫論文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一直寫都沒人可以做的出來,這種國家到底要幹嘛,我也有一點想不通。舉例來說,培養了一群研究所出去的學生第一份工作是寫程式,...多麼淒涼的一件事啊?寫程式這種東西需要survey過paper才會嗎?),那將有8萬8的人力能提供中小企業一些基礎的研發能量。甚至許多也可以到大企業中協助大型研究案的助理,幫忙台灣走向研發之路。

研究所人員的99年畢業人數有5萬多人,但以剛才我們的算法只會剩下 2.2萬人左右,如果減少了超過一半的研究所人員,而老師也可以有更多時間可以帶領同學做跟進一步的研究,而跟每個人的平均互動時間也會增加。而5年5百億的預算,也可以減少來到5年兩百五十億,如此一年又省了50億的經費。這50億的經費拿去讓全國的幼稚園跟小學可以免費教育,不是很好嗎?這樣台灣培育一個小孩的經費也縮短了,那不就會有更多人願意生小孩,生育率也回逐步往上提高(順帶一提台灣的生育率現在是全球最後一名,以前是德國...可悲到極點!這樣沒有年輕人的世界,未來老年人退休到底要誰養?)。

上述的研究所人員因為變的更稀少,也更加是成為菁英式教育的一環,我想就會變成價值提高,因為他們能真正滿足企業的研究理念、創新思維跟專利佈局的能力,如此目標應該要鎖定從目前碩士出去的平均薪資從4萬,來到6萬才對,這樣念了那麼久的書才有他的投資報酬率在,否則越來越多年輕人往公職的單位走,但仔細問問他們,他們一定會說進去企業錢也沒有比較多,又不穩定那乾脆拼公職還比較好...不是嗎?...因此,如果業界的薪水跟公職拉開,我想會有越多人開始想往業界走,而因為菁英式的人才培育,以後研究所出來的人也才會保有他們應該有的優越感,而不再只是為了生活而卑躬屈膝...這是台灣目前應該急需解決的。

說了很多,長篇大論,我想很多都是個人的想法,希望台灣的官員不要蒙起眼睛,一直以為讓大家有書念就是好事。有時候這種理念無形中抹煞了很多人的才能,而且讓他們變成人人所謂的成績差的學生...這不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所熱見的,在講求創新的世界中,那麼教育體制請先創新給我們看看吧!

『教育』這兩個字...好久沒有讓大家眼睛一亮了,『讀書』這兩個字...曾幾何時已經曾為年輕人覺得厭煩的例行性事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