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往往不是只有一種樣貌,但我們卻都只讀過一本教科書,給予我們在不同的朝代,單一種記錄呈現。例如你要瞭解早期的帝王跟諸侯們的個性,那就是要從史記瞭解。但司馬遷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會有自己的觀點,在這沒有貶低它的意思,而是這樣的紀錄真的能完整呈現出原貌嗎?那可不一定。上述的記錄方式叫做『大寫歷史』;另一種歷史的記錄方式是次歷史、口述歷史、多元多面向所編織出來的歷史,我們謂之『小寫歷史』。上述的歷史觀點,讓我突然聯想到思考問題時,解決的方案往往有許多種方案,因該用更多不同角色跟層次來探索之,在此我稱之為『小寫思考』。

 

歷史的分類原來有分大寫跟小寫!口述歷史作為「小寫歷史」(histories)的其中一種經典形式,與之對揚的是被視作單線,唯一、權威的「大歷史」(History,大家中小學時期的教科書所言「三國志中劉備是正統血統的漢室後人,所以三人中在小時候我們總最挺他」便是其中的例子。在大歷史的書寫之下,可能存在的諸多不同視角一一被握有話語權者(政府、知識份子,或其他)抹除、簡化,任其塑造。而眾多邊緣甚或視而不見的論述,則只有透過如口述歷史等的方式,從個別的位置或視角才能得以再現。因此承接上例,你在往後可能才知道原來亂世梟雄:曹操,他也是文學素養不低,能文能武,詩詞寫的可不賴,這種觀點是小時候的正統歷史裡面絕口不提的,而不提不代表沒有!

 

類比到思考中,你是『大寫思考』學派的嗎?從教科書中會學習到很多公示、模式、流程、SOP,你只敢依照這樣的概念下去求解嗎?如果這樣,未來某一天電腦將越來越聰明,這些已經有的東西我想就給電腦做就好了,不需要你費心才是。但現在的教育的確如此,我一直覺得如果我出題我連大考都讓你帶電腦、帶書、你想帶什麼就帶什麼,因為能從google查到的資料,那你幹嘛背在腦海裡,應該空出來,做些思考或邏輯的推演才是有價值的吧。記得上述的公式、流程等,可不是與生俱來,這都是人們所定義出來的,換個角度說:就是『你』也可以透過縝密的思考跟共同的探討後尋找到新的路線、新的思維才對。

 

該走向『小寫思考』了吧!現在的世界中,如果你還在用統一方案處來所有的事物,例如遇到廠方就是想到全面品質管理(TQM),不用管理了吧,遷廠就好,人事、土地成本馬上下降超過20~30%TQM也下降不了那麼多,既然如此怎麼會什麼都在想標準答案;在舉個例子,許多年前早有智慧型手機,而且wins平台叫做Win CE系列跑得可前面了,但大家總覺得既然智慧那就得有『鍵盤』,但當然現在你瞧瞧你的手機,變成觸控了,這是steve jobs帶來的突破,因為他不用單一思考來想問題,他總是從許多的面向來思考:人們需要什麼,什麼才是好的產品、好的設計,什麼叫做自然。未來的人才本來就要從小寫思考來面對問題,不是老闆說就對、主管說就做、學長提就算。你需要思考、思考別人的思考、甚或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

 

如何走向小寫思考?我想就是『多接觸』,你可以是單一領域的專家,但你要廣度的去淺顯的涉撂多領域的學問跟範疇。記得跟你競爭的不是台灣人而已,是全球的人才,這早已宣判:『大寫思考以死,小寫思考來臨!』的必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逸 的頭像
    劉逸

    劉逸的留意世界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