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PO model在MIS當中應該很常聽到這樣的術語,概念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四個重點:input、process、output跟feedback等四塊。而其中,其實程式不就也是如此,當有一個函式,也是先透過parameter list接收外界資料(input)、在進行函式的處理(process)、之後再將資料輸出(output),而其將輸出將回饋給系統做進一步的決策判斷或運作處理。專案的進行其實也是如此,但卻往往很多人忘了最後一個步驟也就是feedback。

 

系統簡言之不就是不斷inputprocessoutputfeedback先接收命令、處理、產生結果、最後回饋做進一步調整,這不就是系統最簡化的描述。又系統跟系統之間的溝通不就也是如此,雙方先開好溝通介面,都透過溝通的介面將資料拋給對方,不就是input;而對方將開始進行內部處理,不就是process;之後將結果回傳給原呼叫方,不就是output;當接收的資訊後會緊接著進行後續處理再決定下一次的溝通,不就是feedback。而在物件導向中,一直強調封裝的概念,也就是希望大家把inputoutput定義清楚,中間的process就可以隱藏起來不用care,到時候調整的彈性也就變的更大了,其實還是落在IPO model中而已…XD

 

小心專案最忌諱忘了feedback很多公司或很多PM執行專案就只記得kick off(input)、處理案子(process)、跟結案繳交系統(output),但其實最重要的是feedback,這點大家常沒有做好,個人覺得專案一結束時,一定要認真的去思考跟討論過程中獲得了什麼?做錯了什麼?如何修正?這樣案子的執行才會變的越來越順暢,下次面對到同樣的問題就不會有慌張或走錯路的現象了,這是台灣SI的通病,沒有持續性的檢討,只記得開案、執行、跟結案,最終只會落入以案養案的地步,當案子多就找多點人,那案子少的時候呢?砍人嗎?如果落到如此地步那企業的聲望不就都沒了。要換個角度去想為什麼不能用少一點人做好多一點事情,每個人的瓶頸在哪裡要先分清楚,設法突破,找對方法,而不是一直重新蠻幹這種SI的處理模式,真的聽到太多了,而PM都只care順利結案否,但結案才是另一個開始,當然上面的管理者要務必操作得宜:『檢討不是口號,或做做樣子,而是一種為了更好而做的事情,但檢討的世界裡請對事不對人,真誠的提出各自的意見,這或許是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沒有一個喜歡開第一槍,那就永遠不會有變革發生』…XD

 

只有真理才不需要feedback,例如3+5=8,這個式子你就是輸入、處理、產生結果8就可以了,不管幾年之後,還是如此設計,這叫做重現性。定理、公式、真理、都具備這樣的特質既然恆等或可重現,那feedback就不是重點了。但現實世界,只要加入了一切就變的複雜了,各有各的思考模式、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夢想,使得多個人之間的互動開始變的複雜,在這種複雜且變數頗多的世界中,我們也只能期盼利用feedback來審視接下來後續比較好的執行方式或調整應該為何,其實這就是一種『風往那邊吹、就往那邊倒的概念~哈!算是牆頭草策略吧』。現在倒是不少學者都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常見的學名像『適應性控制』就是如此。

 

面對Feedback加以調適或克服,是避免蠻幹的最佳手段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