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時,英國科學家巴貝吉發明了一台名為『差分機』的機器。有別以往,此機器專門製造一種商品,此商品名為『數字』。從此之後,開始有專門的機器幫人處理大量的計算功能。

 

亦在18世紀中,愛迪生跟法拉第兩者開始為了直流電跟交流電引發了電力供應的論戰,最後交流電正式獲勝。這一切使得電子時代一觸即發!之後接力的摩斯發明了一套編碼機制,開始正式利用電來傳送訊息,謂之摩斯密碼。至此控制電的節奏,竟成為傳遞資訊的一種機制。

 

而在19世紀中時,夏農此為學者在1948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提到了一名詞,名為『bit』,從此資訊正式有了度量的機制。bit如同、公分、公斤、分鐘等詞彙,變成了衡量的標準。若說重力跟速度的關係,在牛頓之前,沒有人可以用通式表示之;同理,資訊的含量跟大小,在夏農之前,並沒有人可以用通式表示之。雖然只是一個名詞,但對資訊的演進有著無限的含意。

 

一樣,在19世紀時,一位數學兼科學家:范紐曼,提出了一套電腦的架構,將電腦分為五大單元,尤其內儲程式的概念,使得電腦架構更加完善。

 

分差機,帶來了計算數字的概念;電用來表示數字與字符,用資訊的角度來看,也就是給了編碼跟解碼的形式;bit的來臨,使得資訊的容量可正式加以評估;范紐曼架構,使得指令的處理程式得以完善。至此電腦科學之大門『正式來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