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年開始google喊出innovation in the open(開放式創新),簡稱google I/O。大家爭相效仿,也開始著手開發式創新的機制跟基礎建設。但我到覺得,台灣的軟體產業太發散了,客戶想要什麼就是急著做什麼,沒有太多有計畫性或策略性的市場目標,我到覺得如果在軟體業中應該聚焦一點,但研發或設計又要夠瘋狂,我暫且將之稱為『焦點式創新:innovation in the focus』。


開放式創新主要是在不設限的環境下,從不同領域的角度,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不管國內外都著手在談著open data的計畫與研究,想要帶動更多的開放式創新工程來活化資料的價值。藉由資料的分享與開放,給予不同領域的學者、研究人員、工作者或其他各行各業的專家。其立意良善,也是個很不錯的點子,但其實這樣的事情很多好的平台業者早就有此概念在其中。facebook為例,其會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把使用者的資訊提供給第三者使用,進而讓他們從中分析出使用者的習性或缺口,開發殺手級的應用程式,或找出潛在的客戶進行網路行銷,這種模式在台灣種是難以做到,因為台灣的軟體業習慣用封閉的概念來開發系統,而且保護意味濃厚,我想這種open dataopen api的概念是我們應該學習跟思考的方向之一。有時候更開放或許會開拓出更寬廣的道路喔!


聚焦吧,試看看焦點式創新!開放式創新要有夠多的人力、物力參與才能撞擊出不同的一條路。我想台灣的軟體業整個餅還不夠龐大,也沒有撼動世界的產品跟主導性的平台出現,因此談開放式創新還太遙遠,畢竟在沒有幾萬人的從業人口中,光要跟中國還有印度加起來的四、五百萬的從業人員比就會被砍的很慘了。我到覺得軟體的走向應該朝向焦點化創新,從各自的利基市場去談創新。試想,從有限的條件下去達到不可能的事情,不也是一種創新,而軟體業現在適合走這一條路。


舉例而言,現在再做ERP的公司,去做開放式創新,我想很難短期達到太好的效益,但能否逆向思考一下,變成定義出限制條件,例如我怎麼發展『一套令人眼睛一亮的商品』,而怎樣的商品會令人眼睛一亮,若討論出來是價格,那就該去思考怎麼將整個流程重構,怎麼控管成本下,又能提供極佳的品質,如果一套lite ERP只要十萬,那會不會全球的企業都會心動,而問題是如果從一套一千萬的商品變成十萬該如何做?要從哪下手?需研發什麼樣的創新技術才可能?另外彈性該如何交給客戶自行維護?這想法或許太瘋狂,但這就是一種在限制條件下的焦點式思考。再舉一例子,salesforce.com不也就是聚焦在CRM上,但用創新的服務模式達到雲端CRM的概念,瞬間可以服務到全球化的客群,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另類發想:客製標準化、產品差異化。很多人都覺得客製化的東西都很需要有彈性,所以主要就是要塑造出具差異化的系統來獲取競爭優勢,但這是對客戶而言,對開發者而言會不會就是應為是專案開發,所以更該有標準的流程來控管其開發品質(在此可不是指那種總是空口說的CMMI,那種繁雜的事情,老實說就別了,好好把事情就好比寫一堆文件來得好的多)。而不是每次總是砍掉重練,有沒有可能哪一天不需要系統分析師、跟系統設計師而是把分析跟設計自動化,如何才可能在同樣的人力接到更多的案子。另外,專案的開發是否應該都是低價殺頭砍價來接案?到底缺口是什麼,才能從100萬賣到5000萬的產品,去思考為何SAP可以我們卻不行,關鍵性的差異在哪裡,有沒有什麼創新的作法。在設定了焦點之後,其實可以採內開發性創新讓不同人提出想法在此限制下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許也是一種方式!


台灣的軟體業,真的很辛苦,總覺得我們的成就不該是如此,前幾天一位同學來上我的課,她說她離職了,因為一週工時7x小時,都是在接專案。累積了那麼久的專案能量卻無法有效的把這些成果帶出國外市場開發,是政府標案的錢賺慣了,而忘了有一種聲音叫企圖心?


現在稍大點的軟體公司幾乎每間都想包產品、接專案,想想google吧,google有在接專案的嗎?想想印度的專門寫手吧,他們有在做產品嗎?聚焦意味著,擇一而深耕,這才有救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