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知識工作環境下,許多的know-how都存在人的身上,當擁有知識的人不將知識傳承或將內隱的知識帶往另一個工作上,此時已存在的知識將在無形中被帶走,我將此稱之為『Knowlegde leak(知識洩漏)』。

 

在程式語言中經常出現一個指標p指向一塊記憶體空間,然而程式設計師無意間將指標p回收,造成原本p指向的空間依舊存在卻已經沒有任何方式可以存取到此一資料,此現象謂之『Memory leak(記憶體洩漏)』。

 

在許多產業當中,諸如:加工業、機械業、軟體業等等,許多know-how都存在製程工程師、機械技師、軟體開發工程師身上。這些know-how經常是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的時間慢慢累積而成價值不斐,但這也是讓公司最頭疼的地方。一旦具有知識的工作者流失,原本公司強而有力的競爭優勢就瞬間會消失不見,這種明明存在公司的知識卻因為人員流失而慢慢消失,這樣的情形很類似記憶體當中的memory leak,在此我將此稱之為knowledge leak。久而久之公司就會陷入培養人才à累積有價值的知識à人才流失à知識洩漏這樣的一個循環當中。

 

這種情形在IT的產業更加明顯,一個優秀的team常常會瞬間被另一個公司用極高的優渥條件挖角。此時,這個teamknow-how就瞬間整個被帶走。好不容易累積的軟資產也因此瞬間瓦解,奮鬥好幾年的知識跟經驗又要重新培養人才,重新累積。相較之下歐美為何每每能把IT產業或服務業越做越好,我想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有一系列的錯失來防止knowledge leak的問題,大致的作法如下:

l          跟員工的關係從主顧關係晉升為伙伴關係:充分給予員工發揮的空間,而不是一份的請他們遵守公司的SOP或工作手則。全球少子化的環境下,每個年輕人由於有父母所累積出來的資產,所以不再只是想要一昧的賺錢;換而言之,成就跟豐富的生活體驗或大膽創新、放手一搏的工作機會慢慢變成是越來越多年輕人想要的。而歐美的環境正好給予了年輕人這樣的空間,思考重塑、零基思考、對角線思考、兩極思考等等,不斷灌輸公司中容許多樣化的創新跟不同的聲音。

 

l          善用專利保護企業競爭優勢:在怎麼努力防止,人還是可能會有種種的原因會離開原來的單位。若是一個重視研發的公司一定會把有價值的專利先綁在公司中,當人才真的不幸離開職位,由於專利堆切起的進入障礙相對上也會變成一種保護措施。可惜的是台灣在這一塊的起步很慢,IT業還好,但很多良好的製造業擁有許許多多絕佳的how-know(製造業中很多製程工程師其實有很好的製程經驗跟手法),但卻不太重視專利,一旦哪一天大陸或南韓等競爭對手對人才進行大量的挖角時,公司將受到很嚴峻的挑戰,甚至可能技術快速被迎頭趕上。

 

l          共利環境:在歐美他們非常鼓勵開放的討論、分享心得、由於主要的key man都是股東成員,任何對公司有利的idea會盡情的分享,公司越賺錢相對自己也會獲得更高的利益。如此將有助於知識的分享,並大量的減少個人摸索的學習曲線。

 

l          良好的知識分享環境:工作了好幾年,也跟滿多業界的朋友聊過天。我發現台灣的企業許多都沒有再開固定的小組會議,就算有也變成淪為形式的例行工作會報(這不是交週報給主管就好了,幹嘛叫大家一起來殺時間)小組會議的目的應該是設法讓各自的know-how快速的跟成員們分享,舉例而言一個team若有10個人,只要每個人從工作經驗中瞭解到的know-how分享出來,一週內大家將可以聽到不同的10個經驗分享,成長的速度將大幅提高,對於新世代的年輕人我想這將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工作環境。學長學弟製的時代早就過時了(不代表不用尊重前輩),連當兵都改募兵制了,企業早該把這種壓抑住大家豐沛的好點子的工作氛為拋棄。

 

l          What只是起頭,上游的Why跟下游的How更是價值連城:很多人會問know-how怎麼挖掘出來。如果以供應鏈來看,上游是Why(原因)、中間商是What(現象)、下游就是How(處理手段)不要一直『講因為所以,去找為什麼會形成這個問題或現象的原因(Why),從原因著手找解決方案(How)』。過多的因為所以只是在在的顯示出你洞察能力的不足與危機處理能力的過底。

 

Anyway…我相信台灣的人才絕對不會輸給國外的人才,年輕人只是需要更有活力、更有彈性的工作環境。企業要夠靈活才行,台灣的學校已經扼殺了年輕人15的光陰了,一定得要設法把這空虛的15年彌補回來,不然哪一天被大陸超越了,真的就窘很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