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常在各種場合談到了這樣的理論。早期我總是拿HTCApple比較,但這樣的比較或許不盡公平,畢竟Apple從硬體、作業系統、瀏覽器、雲端商城一條鞭全部都自己主宰。所以開始討論了HTC跟三星的品牌經營策略,別的不談就只談機王的命名原則吧~畢竟機王代表了品牌的象徵、跟給大眾最有力道的印象,我想如何行銷機王是非常別具意義的市場戰略思考。先申明:文章內容單純做探討,就不牽扯國情跟愛不愛國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了。

 

機海不是不好,但要記得灑出去之後的目的。我想利用機海就是想要滿足各種消費者的需求,但機海灑出去之後應該先設定好目標,在此謂之『目標導向』。你總要有一個目的性跟正當性,才開始實施這樣的手法,HTC跟三星同時都採用機海戰術,但HTC是一昧的利用機海來搶奪高、中、低階的消費者族群;三星就不一樣了,它的機海灑出去之後,已經先預設了不同螢幕大小主要是在測試水溫,想知道:目標族群最能接受的是哪幾種螢幕大小以及各螢幕大小的功能性定位為何。由於三星的目標明確,使得第一階段的機海出去後,收斂出了三款具有不同功能定位的機王,分別為smart phonenotetab(也就是pad)。在確定之後,三星開始了第二階段的策略,就是塑造各種機型當中最具象徵性的機王,帶給消費者印象深刻的品牌特質。

 

從機王命名原則就可知輸贏。三星的策略其實模仿Apple的簡潔策略:手機就只會想到galaxy S系列123note就是會想到galaxy note 12pad就只會想到galaxy tab 12。簡潔有力的命名原則跟具延續性的推行策略,會讓手拿著機王的人有著高度的信賴感,也給現在的進入者可以輕易的跟大眾宣示著『我拿著機王』。機王的概念不就是指是在這個產品線裡面的LV,既然是LV就是一種炫耀財,他不是只是功能性的象徵更是一種地位跟品牌認同的潛在目的在裡面。

 

反觀HTC的機王命名原則,只能用『反覆』兩字形容。如果我問現在的HTC機王到底是哪隻,好像之前是desire系列、後來是One、又變成J系列,到底是哪隻會讓消費者頭暈,更會讓買到機王的人要花太多時間跟大家解釋,更重要的是會讓買到上一代機王的人覺得被背叛了,推出的下一代竟然連機型編號都改了。再者,如果HTC大聲說出目前的機王是One系列,那下一代要叫做什麼?是One2?還是Two?如果是前者那真的搞不清楚現在用的是One還是Two,光發音就會瘋掉,如果是後者那這品牌的命名真的感覺有點low…。另外One SOne X、這種命名也是問題,感覺是賣衣服的,小件的S、再來M、接著L、最大X、甚者可有XL…這還真的有一台的最後型號是XL,這種原則感覺是當衣服在賣,這樣的感覺想打造出有質感的機王真的不易。這些都值得大家好好思考看看~

 

上述的比較不是再謾罵HTC,我上一支手機也用HTC,而且也覺得不錯用,但下一支手機的選擇會讓我容易跳到其它品牌的手機,因為心裡會想反正用不習慣再等HTC之後的機王也沒差,反正款式的名稱會一直變動,隨時在跳回來即可沒有任何延續性的感覺。這種操作會變成依舊淪落在功能性的比較,沒有品牌的忠誠度可言。

 

若有HTC的愛好者或內部職員看但此篇,放心我絕對希望台灣好,但不能純粹的鼓掌,總要有不同的聲音來討論與分析。並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畢竟他們也工作的非常辛苦,付出的絕不比三星跟Apple少,也就是如此那應該有更多人無條件的去檢視他們的策略,給予一些意見。加油囉台灣的品牌之路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