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程式語言當中,很流行的就是物件導向,他強調的就是物件產生時需要建構(也就是初始化)、再來執行與操作之、最後進行解構(也就是將物件清除前需要做的回收動作)。在面對商業的趨勢與案例時,我到覺得應該反過來探討,先解構:瞭解背後的邏輯、之後在建構:尋找缺口,加入創新元素,塑模出新的商機模式與因應之道。從上述可瞭解,真正重要的是解構,在此我將提出一套解構的模式,姑且謂之『劉逸解構式』。

 

為何先解構?因為你津津熱道的案例都已經在執行中了,以程式邏輯的角度,執行中的東西要把他銷毀唯一的方式就是呼叫解構子(destructor)。所以,面對成功案例,人家已經建構好了,你想將之擊垮那就解構吧。

 

在我的解構式當中分成幾個部分:

1.逆向位觀察法:面臨到一個個案時,起初最常見的就是開始觀察這個產品的特質或成功之處,當然也可以洞察產品使用者對產品的評論。但,上述這些其實都有盲點,當一個好的`逆向位者你不應該只是從網路評論、使用者評論來決定產品的優劣,去找出他真正的好處才能定位出市場的目標族群跟對於這個族群真正的吸引力,舉例而言,你開始去看了許多評論而這些評論剛好不是他設定的目標族群自然而然會覺得他有許多缺點,但此產品跟服務本來就不是因為他而生故你整理出的缺點根本搔不到癢處!

一個好的逆向使用者應該去洞察真正的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不只是問問他們的想法,而應該採取反向思考邏輯,來整理出nice to havemust have的功能為何。換個方式說吧:當許多使用者都訴說著產品的缺點時,不要高興的照抄,而是去問那這麼多缺點的產品他幹嘛買?當他講出來因為xx功能所以不得不買時,這一點就是must have的功能,而剛剛的那些缺點都只是nice to have,所以殺手級的成功因素就可以順手整理而出。

另外,也可以去訪問那些沒有買他們產品的目標市場用戶,為何沒買,假設他們講了一堆這產品的好話,記得又要運用反向思考邏輯了,去問問有那麼多的好那他們為什麼不用呢?我想這才是重點吧,當他說出核心的關鍵,無論是價格、功能、品質或其它因素那此點或許是接下來他們該努力的部分了!


2.順向位觀察法:經過逆向位觀察法後能真正整理出欲分析的產品或服務關鍵的成功因素,但若要再進一步知道為什麼這些must have的功能到底解決了什麼重大的問題。此時請你自己投入時間坐著那一群客戶會做的事情,觀察或自己身體力行去瞭解到這些工作在有此產品或服務之後帶來得效益,這才是最真實的。而在清楚的採用之後可以進一步瞭解上一步收集出的nice to have之資料中,其實哪些也是真的很關鍵的功能在未來的1~2年可能會成為must have的功能。這樣就可以知道應該從哪裡下手會有商機。


3.自身反射性:其實也就是自問自答的過程,當你已經成為此產品或服務的用戶,開始問你自己,他哪裡吸引你?他哪裡讓你離不開?你覺得有什麼更好?針對你覺得有更好的部分他為什麼不提供?這種自問自答的過程是一種邏輯思考力很好的培養過程。答案不見得馬上想得出來,但記得開始跟大家討論,當你收集完這些問與答之後慢慢的大概瞭解他的訴求跟特色為何、優缺點又在何處。再來就是下一階段來臨囉!


4.解構因子:特色只是表徵,請開始針對每個重大特色去解析他背後真實的含意為何,舉例而言:fb很多人會說他是social network,但這麼多socail network怎麼只有他紅,它的特色你應該在上面的自問自答階段找出,例如:採用實名制、採用open data的概念給第三方開發者、加入時間的概念將你周遭的生活回憶綁在平台上嗯嗯或許還有更多,但可以開始進行解構了,實名制為什麼會有效益,從你自己想(就是融入階段該做的事情)試問:匿名人物跟實名人物你比較容易相信跟大棘棘讓他知道你的心事是哪種人?另外,這個人是xxx的朋友要加你,無形中已經先幫那一個人做了身份上的驗證,因此交友圈將越拓越大喔喔原來他背後的因子是因為他形塑了真實世界的交友方式,只是把他搬到虛擬的舞台上,既然自然那成功也事必然!

 

切記!凡事遇到任何案例的分析都可以採用逆向位觀察法、順向位觀察法、自身反射性與解構因子來進而得到那個表徵背後真實的含意為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