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做』或許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你是否曾經想過:會不會系統問題的癥結點不在工程而在環境本身,當設身處地於一問題中,你不該馬上著手處理並花費浩大工程實作,有時後無為比加以做為更有效益也說不定~~試著逆向思考吧或許找出如何無為而治的方法,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誰不喜歡有所做為?從小孩到大人,誰不喜歡受到注目,能解決問題、得到好成績、發展傲人的系統、創造輝煌的工程。但大家好像都為了達到目的拼了命的做了許多事情:補習、寫程式、加班、施工等,為了有所做為賣力苦做的同時,或許辛苦的你根本沒看清楚問題的本質,有時候真正有格調的解決方案是『不做』。舉例來說,在『少了一部份,為什麼更值錢?』一書當中有這麼個例子,在荷蘭北部卓克丹(Drachten)的主要十字路口laweiplein(吊籃廣場),你會很驚訝的發現:此路口每天有兩萬兩千輛車子經過,但卻沒有任何現代化十字路口被廣泛認定的必要設備,沒有交通號誌、沒有紅綠燈、亦無任何速度放慢、停車等交通號誌。這裡的路口由紅磚鋪成方形島,進入此區域人車共存,由於如此車主會自動小心謹慎,沒有紅綠燈的事界主動的停車讓行人先行也成了自然規範。

 

無為的設計,是對使用者智慧的敬意。這樣的現象在上述實例不就清楚的說明了不做的力量,奇怪不做如何產生此等奇妙的現象呢?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設計迫使你必須真正用你的頭腦,在這裡不用腦是行不通的』,這暗示了一件事情:無為的設計反而令使用者注意力更集中,因而產生你意想不到的效果。試著回想你為系統設定許多門檻、法則、規章,一直堆疊的往上加,或許是出以好意擔心使用者出錯,但你越辛苦的訂定反而會讓他們越陷入一種道德淪陷的迷障(只要合乎規則,其他之外不關我事),因此當綠燈到時,使用者的想法就是我一定可以加速前進,但事件往往就是發生在例外情況,若此時有一個小朋友要撿球那會變成什麼結果,留給你想像囉(注意,給你想像的空間就是一種留白的力量,我想此時你填補了我文章沒下的定論,也就形成了上一篇說的形而上的對稱)有發現嗎?你的好意竟造成了上述的反效果~記得!『勤奮做,不如用心體會』。

 

ㄟ~問題在環境,不在工程如何進行。再以一例說明:在國外某個小村的道路的交通事故特別多,有一交通工程師之後將道路的所有交通設施拿掉,而在經常失事的交通道路的路旁掛了一個優美的風景畫,結果失事率大幅下降,細部的審視才發現,大家經過的時候會自己不由自主的欣賞這幅畫而減速,減速的幅度可達30~40%,遠比設立減速坡到達到的減速10%來的有效益的多。這種審視當前環境,利用簡約的作法來改變原有的現象是一種極具格調的作法,試著改變吧~做事之前請『停看聽』用心感受一下現況跟整個環境的氛圍。切記!無為而治,正在流行。

 

不做、無為是有前提性的,請勿變成是一種藉口。一旦確定方向,就是要立即著手處理,做好這些事情。本篇所謂的不做跟無為的概念是指在確定方向之前先想清楚:是否真的有必要著手處理,是否有更簡約的方式來達成目標,當發現極簡的對稱性跟協調性其實代表解決方案已經存在,此時確定的方向就是實施『無為』,添加一些小妙方讓人能更融入環境、更用腦思考吧!

 

無為、不做、不做為,不是懶散而是一種站在制高點用最精簡的方法解決問題,努力做是負責任的心態,但小心~或許你的努力會塑造出更多的反效果,此時到底為與不為熟勝呢…plz keeping in mi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